原创:老樊 老樊研究院 2021-01-07 - 小 + 大
盘面继续演绎,老樊强调“新一轮货币宽松预期差”多头行情,继续佛系捂股,继续分享这波指数造就的“β红利”。 但在市场亢奋的时候,还是要盯紧老樊强调的几个变量,特别是央妈回收流动性的事。 今天再度回收1100亿,四个交易日连续回收5000亿+,好在目前隔夜拆借利率还是0.9210%,说明流动性还很宽松。 今日前期强势板块再度来袭,特别是光伏、碳酸锂、军工等板块,攻击节奏迅猛。 光伏板块延续在《暴涨,年度盛宴!》中的观点,不要盯着历史估值区间看,而要去看行业的景气度,是行业的景气度决定了估值的上限,估值的高点,什么时候出现,并不由历史估值区间决定,而取决于景气持续的时间,所以目前光伏估值的问题,依旧不是制约股价上涨的“掣肘”。 --------------------- 继续再度深聊碳酸锂板块,在《大涨,只是“预热”》中,老樊在龙头赣锋锂业跌停时,逆势看多,明确指出锂资源股的行情,连“半山腰”都未到,截止目前赣锋、天齐继续再涨近30%,直接走出一波“着急涨,不等人”行情,但遗憾的是,调整力度不大,仓位不敢上多。 老樊说过,不能在大涨趋势中盲目看多,因为没能在低位上车,会担心很多朋友,一看老樊说了,不看逻辑,就看代码,直接上车,一旦遇到个大跌,又开始纠结该不该割肉了。 而敢在跌停时逆势看多,就是想让大家明白,如何检验自己是否达到基本面的深度研究,这体现在两点: 第一,优质品种,你能不能拿得住,比如高端白酒、比如光伏,涨了还敢不敢拿; 第二,市场波动大幅调整的时候,别人开始恐慌了,你敢不敢在跌的时候买。 上次说了,对于锂产品的看多,先起个头,后续会把核心逻辑,继续抖出来,这次主要和大家交流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老樊在上次中说过,看多的逻辑,主要是看好未来高品质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的未来需求,看好的是该次产品差异化带来的高盈利能力,而不是单纯看碳酸锂的涨价,如果你看碳酸锂的涨价,这波行情不敢上车,上车了,你也拿不住。 所以很多优质的机会,是从产品角度出发,才能够看清楚底层的趋势逻辑,这样你的深度认知,就不会落在低层次的维度上,这样你也不会被短期的股价变化所扰动。 在重点展开说说产品端,实际上不管是电池级的氢氧化锂,还是高品质的碳酸锂,都折射出一个非常关键的一环,那就是产品的“供给壁垒”,是很高的,老樊在前面说过,一定要有“供给侧思维”,不要老是从需求端考虑问题,因为这样的话你会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那就是“好结构”,因为往往需求强,供给就会增多,那企业之间必打价格战,到后来企业盈利都很差,赔本赚吆喝。 而这次高品质碳酸锂和电池级氢氧化锂的崛起,是有下游终端产品的高要求决定的,比如特斯拉、比亚迪等,未来低品质电池级碳酸锂,已经开始推出历史舞台了,毕竟以前用它们来骗补,而那个时代过去了,盐湖提锂远远满足不了这种高品质要求,所以供给始终是出不来的。 ---------------------- 接着,回答第二个问题。 老樊会以讲解“方法论”模式回答,有朋友说近段时间,老樊方法论讲的少了,希望老樊继续抖抖干货出来。实际上,老樊还是不断在讲的,只是没成体系化,而是融入到复盘的文章中去,带着案例,带着行情去讲,这样,大家学习的主动性更强 ,更有直观性。 这次就是把看好锂产品的第二个逻辑:产品的盈利放大机制,和大家讲透,毕竟这个产品属性,已经带来实打实的收益。 实际上,这个概念是来自于管理学,叫牛鞭效应。最早这个概念,是宝洁公司在研究“尿不湿”的市场需求时发现的,其观察到纸尿裤在沃尔玛这一零售端销售的时候,需求通常是非常稳定的,但是沃尔玛上游的批发商收到零售商的订单,就没有那么稳定了,批发商的上游宝洁公司,收到的批发商订单波动则更加大。 这种情况类似于,你站在消费者这一端,手握一条牛鞭,甩动牛鞭时会发现离你的手越近的地方(即消费终端或零售端)波动越小,离手越远的地方(即原材料供应商)波动就越大。 为了大家能够清晰的理解,老樊在知乎上找到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为了让大家明白产品属性的底层原理,老樊也是“煞费苦心”啊。 明白了这个产品的特性,就能看懂很多板块的投资机会,也不会被市场上的噪音,牵着鼻子走。比如说19年下半年以来,大热的半导体板块,很大程度上,就是依赖于这个产品属性。 因为电子产业链很长,所以它的牛鞭效应更强,往往电子行业的终端上升5个点,到半导体芯片这块,需求直接上涨50个点左右。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苹果除了新品,增加了5%的消费者购买量,首先作为苏宁、京东这类直面消费者的渠道商,会增加库存,所以采购量上调5个点,累计上涨10个点。而作为经销商,一看苏宁、京东最近给我的采购上涨了10个点,那我也涨10个点,累积20个点。 苹果一看最近销量涨了20个点,觉得有必要增加10%的订单,累积30个点。富士康一看苹果最近的订单上涨了30个点,决定先增加一下库存,于是采购再升10个点,累积40个点,再到上游芯片等环节,最后就是50个点。 所以说,如果你不懂产品的“牛鞭效应”,还单纯去看需求如何如何变,往往会陷入误判中,以为终端需求下滑了一点,上游没太多问题,殊不知,这种一层一层放大后,上游企业收入端的下滑,往往是崩塌式的。 正是搞懂锂产品的这层属性,老樊才判断这轮行情,并非是单单涨价这么简单。因为和电子产业类似,锂产品也有非常类似的属性,一旦开始涨价模式,各级供应商都会留库存。 当然,不单单是这两个产品,消费品、制造业,比如说白酒,光伏,都有这个问题,如果单纯线性外推供需是在怎么样,往往是会误判一轮大行情的。 总结,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分析,倒要归结到内核,如果只是停留在表象,很容易误判趋势性行情,这一次,又用“唯产品论”这一强大的武器,战胜单单看供需,来研究涨价持续性的短板。 |
上一篇:大金毛又搞事情!
下一篇:谨防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