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佚名 老樊研究院 2022-09-23 - 小 + 大
今天市场传言开始“金融维稳”,特别是2张截图满天飞。 但当下仍然是游走在“传言-辟谣-再传言-再辟谣”的循环中。 从金融股的异动,尤其是券商etf盘中的脉冲式拉升,确实有“护盘的迹象”,从当前情绪悲观程度来看,亦是有护盘的必要。 但对于市场期待的,护盘后就此迎来新一轮的大幅上涨,这未免是太过于乐观。 就算“真实护盘”护盘,也是“维稳大盘”,让指数呈现出窄幅震荡筑底,但个股还是会承压,顶多是跌幅减小。 目前“充其量是小动作维稳”,影响的是波动结构,难以打破市场调整的压力。 不过老樊认为,市场的主动性回落,并不完全是“所谓的利空”,主动性回落,杀的是估值,这种调整更踏实,也更容易积累反弹,或者说反攻的动能。 ------------------------- 中字头次新品种的逆势上涨,成为一道难得靓丽风景线,特别是中国移动更是创出上市以来的新高点。 这个现象,看似很奇怪。 但在圈子中,老樊早就在某新财富策略首席的路演中,分享自己的独家判断。 当时该策略首席,明确看多低估值央企,核心逻辑有2: 1)估值偏低是上涨的必要条件,核心还在于在时代的每一轮周期中,央企都承担重要角色; 2)其次是高股息对机构资金是有吸引力的。 当时就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让老樊“以更高格局去看央企的价值”,当时观点如下: 央企的“担当”,不能仅以盈利的角度去考量,其对公共设施建设、大面积就业等方向,亦是给社会创造的红利。 目前而言,市场是看到央企,在“资本市场上开始寻求重大变化,高分红仅是其一”,再比如回购以及潜在的市值管理动作。 连续两个月中海油回购,中国移动等也有有回购动作。敢于回购的公司,现金流不错,且直接提升股票的内在价值,且回购隐含的是很强的看涨预期。 回购背后,是央企的“市值管理趋势”。 以前央企不怎么做市值管理,一方面是流程复杂,需要层层审批,另一方面管理层自身动力也不足,不愿意去折腾,但现在回购不断,说明央企在资本市场的主动性,大幅跃升。 这就是短期股价,为何展现出相对强势的原因。 总的来说,短期低估值央企的上涨,是估值、市场风格、回购等多因素共振的结果,是一个阶段性的相对强势,持续性和上涨空间,仍是受限的。 ------------------------- 7月份以来的市场调整,从调整时间周期和调整幅度来说,基本可以推演出,当前处于调整的“下半场”。 但在下半场,无论是调整加速,亦或是“持续低迷”,对投资者情绪杀伤反而是很重的。 这个时候是可以进行逐步低吸的机会,但往往是很多投资者“砍仓出局”的时候。 老樊想和大家分享3条建议,即如何正确面对每一轮市场的阶段性底部机会: 1、基本面深度认知,是对抗恐惧的良药。 当市场持续调整的时候,如果没有“基本面”认知,你很难评判,未来是机会,还是新的风险点。唯有穿透到基本面,才敢于去逆向投资。 对于基本面的研究,有3个好处: 1)当行业出现系统性下跌时,你能否敢于买入; 2)这个企业在持续上涨的过程中,你能否拿得住; 3)你能够用多大的仓位去买。 2、弱化短期波动,着眼于中长期。 在每一轮调整的过程中,很多选手会纠结于最底部在哪?但底部是不断磨出来的,底部形态可能是V型底、W底、U型底、宽底。 这取决于市场当时的情形,比如说市场情绪、政策面刺激、资金面的宽裕程度、是否有领涨主线等等。 每一轮底部,都是上述因素共振后“折射出的结果”而已。 所以对于每一轮市场寻底的过程中,过渡纠结于,明天是不是大底,下周是不是大底,是没有意义的。 核心要看2点: 第一,在调整的过程中,基本面价值有没有改变; 第二,中长期的价值,未来能否不断得到凸显。 如果二者的答案是YES,在寻底的过程中,“逐步低吸策略”已然足够,至于说所谓的技术指标等,最多是在低吸时,起到“增强收益”的作用。 最后老樊要提示的是,当调整出现时,投资心态是排在NO 1的,心态不失衡,投资动作才不会改变。 |
上一篇:全球衰退
下一篇:这个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