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提交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运筹帷幄 > 文章 当前位置: 运筹帷幄 > 文章

研究市场不容易,退潮节点需牢记

原创:公社手记   基本面驱动   2021-11-02 - 小 + 大

内容仅代表作者视角对部分热点个股或行业的学习解读,用于复盘和理解市场,而非投资推荐,追高买入风险极大,请谨慎使用独立研判。


01
题材和行业


5G:22年实现乡镇覆盖5G,基建加速释放

 

关注原因:短线。11月2日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2022年底实现全国乡镇以上5G连续覆盖,根据21年中报显示目前三大运营商三季度开始5G建设显著提速,目前PCB板块Q3出现了高增长的态势,明年资本开支有望维持增长,通信板块业绩有望持续向好。

 

一、事件刺激:11月2日上午,2021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主论坛在广州举行,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中国移动将全力打造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的5G精品网络,确保2022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国乡镇以上5G连续覆盖,以及重要园区、热点区域、发达农村的有效覆盖。

 

二、截至目前,中国移动建设5G基站超过56万个,规模全球最大。千兆光纤覆盖超过1亿户,数据中心机架超过108万架,智慧中台汇聚共性能力超过230项。发展5G套餐客户3.6亿户、终端客户2.5亿户。此外中国移动将于11月4日1PO上会,一旦通过审核上市,中国移动560亿元的拟募集资金将超过中国电信和中芯国际,并有望成为A股近十年以来最大IPO。

 

三、三大运营商持续推进5G建设脚步:在5G建设方面,三大运营商持续推进5G建设脚步,且5G资本开支集中于下半年。根据中报显示:中国移动2021年上半年5G资本开支为502亿元,全年计划约1100亿元。截至2021年6月底,累计开通5G基站50.1万个,计划于21年年底开通5G基站超70万个。中国电信2021年上半年5G资本开支为110.5亿元,全年5G资本开支计划不变,为397亿元。2021年上半年自建5G基站5万站,全年目标为自建5G基站18万站,力争在用5G基站达70万站。中国联通2021年5G资本开支350亿元人民币,年底实现可用5G基站目标约70万站,新增可用5G基站约32万站的目标。可见三季度开始5G建设显著提速,明年资本开支有望维持增长,5G建设持续推进。

 


四、5G用户渗透率逐步提升:截止2021年6月,三大运营商5G用户总数累积破4亿。其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累积5G用户数分别为1.31亿户和1.13亿户,而中国移动的5G套餐用户数处于领先地位,已突破2.5亿户。21年7月三大运营商5G用户渗透率较4月显著提升, 电信和联通的5G用户渗透率分别提升至36.18%及36.45%;中国移动5G用户渗透率提升至 26.51%。

 


五、通信板块业绩持续释放。数据显示,2012-2020年年通信板块营业收入呈稳步上升趋势,截至2020年年底通信板块营业总收入达 7210.31 亿元,同比增长3.85%,净利润达199.50亿元,同比增长886.32%。其中PCB、光模块、IDC板块业绩持续创新高。以PCB板块为列:2020 年PCB板块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再创新高,实现营业收入451.79亿元,同比增长10.32%;实现净利润总和59.44亿元,同比增长12.03%。值得注意的是最新三季报显示,PCB板块公司Q3出现了高增长的态势,随着5G建设持续推进,预计2022- 2023年资本开支仍将维持同比增长,并在2023年达到首个投资高峰,通信板块业绩有望持续向好。

 

六、5G产业链:

 

(部分资料来自中信建投、东吴证券、招商证券研报)

 

充电桩:下游需求扩张,行业长期确定性上行

 

关注原因:短线,人民日报发表时评表示要构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充电设施网络。中长线,新能源车存量及渗透率不断提升,充电桩行业有望长期上行。

 

1、事件驱动:1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时评《解决好新能源汽车补能问题》表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说到底是要解决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问题,从而化解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和续航痛点。近年来,为支持和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相关配套政策接连出台,助推充电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构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充电设施网络,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在发展中寻求难题破解之道。

 

2、充电桩简介:

充电桩是向新能源汽车(指纯电BEV和插混PHEV)补充电能的装置,充电桩建设是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前置条件。结构上看,充电桩主要由桩体(外壳和人机交互界面)、充电模块(充电插座、电缆转接端子排和安全防护装置)、主控制器、绝缘检测模块、智能电表、刷卡模块、通信模块、空气开关、主继电器和辅助开关电源等部分组成。

 

3、我国充电桩市场现状:

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各类充电桩194.7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92.3万个、私人充电桩102.4万个,换电站716座,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设施网络。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保障,充电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支撑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不断壮大。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前9月完成销量215.7万辆,同比增长1.9倍,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1.6%。

 

4、政策支持

(1)2020年中央提出“新基建”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充电桩位列“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中,充电桩建设不仅是要补齐新能源车发展中的短板,更是使信息、数据、能源实现互联互通的平台和载体,推进出行领域乃至整个社会实现数字化转型。顶层政策细化,针对行业薄弱环节提出发展指引,鼓励向V2G、智能有序充电、大功率快充转型,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保障型、大功率、车网互动型充换电设施补贴。

(2)2021年年5月发改委起草《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针对不同场景细化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要求,2025年重点地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补贴方面,2019年中央提出过渡期后地方政府不再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购置补贴,转为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大部分省市已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此外,《意见稿》提出符合条件的充电建设项目纳入新基建专项债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支持范围,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充换电设施建设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

 

5、行业成长空间

当下新能源车渗透率增速超预期,驱动充电桩规模提速。机构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3200万水平,车桩比分别按3/2.5测算,充电桩市场空间约为1000~1300万台水平,较目前规模有5~6倍增长空间,5年复合增长率为45%。

(注:2015年发改委印发《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要求目标到2020年,全国电动汽车(纯电+插混)保有量将达到500万辆,充电桩总数480万台,车桩比达到1.04。)

 

6、行业盈利拐点

充电桩运营行业是重资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赛道。但随着高压快充技术推广、下游车端销量超预期以及服务费管控逐步放开,行业盈利拐点有望提速。从行业龙头看,特来电亏幅逐年收窄,2020年亏幅已收窄至0.78亿元,已近盈亏平衡点,盈利在望。

 

7、高压快充是公共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方向

(1)快充占比提升能够改善运营商盈利能力。通常对于普通纯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充满电需要7-10小时,充电功率较高的直流充电桩充满电仅需40分钟。充电桩充电功率越大,同等时间内的满载充电量越大,在较低使用率下提升运营商盈利能力。

(2)从应用端看,整车电气架构高压技术逐步成熟,高压快充成为产品间差异化体验的重要标准。从成本端看,未来充电模块价格有望进一步下降。从直流桩盈亏平衡点测算情况来看,功率越大的充电桩盈亏平衡点对于使用率的要求越低。

(3)2019年保时捷首次推出800V高电压电气架构。此后各大车企开启对高压平台的研究与布局。奔驰的EVA平台、通用的第三代纯电动平台、捷豹路虎的电气化平台、现代E-GMP平台,也都选择800V作为车辆的运行电压。自主品牌方面,比亚迪是较早布局相关技术的厂商。借助高压IGBT方案,比亚迪将e平台的电压提升至了600V以上。2021年吉利SEA浩瀚架构也引入800V高压平台,配备800V高压快充功能。

 

(人民日报、中信建投、中商产业研究院)

 

传感器:传感器大会+大额订单+蓝海市场

 

关注原因:短线,2021年世界传感器大会于11月1日在郑州开幕,来自全球10个国家、170家包括华为、西门子、松下、霍尼韦尔、高通、汉威科技、达索等世界知名企业沟通交流。

 

1、世界传感器大会召开。本次大会为期三天,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包括传感器大会、传感器创新大赛等板块。同期举办传感器产业科技成果展,来自全球10个国家170家企业展示新产品新技术。大会包含1个主报告会和10个专题会议,邀请60余位院士、专家、产业界代表从不同角度,对智能传感器发展进行主题演讲。就在开幕式上,郑州高新区、鹤壁等地先后分三批次与企业单位签约项目24个,总投资额84.42亿元。中电科信息、汉威科技、森霸传感等企业分别与叙永县政府、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青岛麦克海博电子等单位达成6项签约项目或合作协议。

 

2、传感器产业是重要支撑点。传感器作为智能时代的“耳朵”和“眼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乃至智慧城市中的各种技术实现,都离不开传感器,传感器产业是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发展的重要支撑。会上省内智能传感器骨干企业汉威科技、中电科信息、日立信、新天科技、芯睿科技等分别进行了新品发布和优势产品推介,表明传感器行业技术正在大跨步向前进。

 

3、传感器目前已经分布于各行各业。传感器已经在机器人、医疗、汽车、航空航天、环境监测、轨道交通、船舶工程、气象工程、农牧业、智能电网、城市能源管理等领域都有应用,包括未来的元宇宙都离不开传感器。Meta的CEO扎克伯格周一表示设计了一款具有高清晰度的触摸传感器,离现实中的虚拟物体互动更近一步,这款传感器将综合运用磁场和人工智能来给用户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4、疫情加速了传感器的发展。在新冠疫情期间,传感器的应用也增多,像生活中的测温枪、空气净化器、电子封条等等器具的核心部件都有传感器。不仅如此,随着智能家具的普及,空气质量、安防感应、可燃气体探测、烟雾报警等等关于生活中安全细节的地方,都有应用到传感器,给日常生活罩上了一层保护套。

 

5、各个公司传感器擅长领域不同。

相关公司:

(部分资料来自中信建投、投资者调研)


涨价潮来临:晶圆代工厂产能仍供不应求

 

关注原因:短期,晶圆短缺代工厂产能仍然供不应求,多家芯片厂提价来临,关注相关或可受益领域

 

1、事件刺激:

刚上市的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格芯(GFS.N)突然大爆发,昨日盘中最大涨幅超20%;据该公司首席执行官Tom Caulfield近日表示,自2020年8月以来公司产能就已不足,产能利用率超过100%;公司到2023年底的晶圆产能都已售完;并表示,在未来5到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公司将追逐供应而不是需求。

同时今日国内芯片概念异动,易天股份涨停,名家汇涨幅超15%,利杨芯片涨近12%,江苏雷利涨幅超10%,深南电路涨停,新洁能、士兰微涨幅超8%,北京君正、立昂微等涨幅超7%;

 

2、晶圆代工厂产能仍供不应求

1)包括格芯在内,多家晶圆厂商遭遇疯狂下单。联电方面表示,当前晶圆代工厂的产能仍供不应求,客户仍在抢产能,联电2021年产能已销售一空;据悉台积电未来两年5nm和3nm的产能已经被抢购;

晶圆今年持续涨价。联电、力积电、世界先进等代工厂今年已涨价20%-30%,但随着台积电8月份全面调涨成熟制程和先进制程价格,联电、力积电、世界先进等预计于22年一季度跟进涨价,涨幅约8%-10%,部分热门制程涨幅超10%。格芯方面表示,未来5-10年大部分时间,晶圆代工行业都可能面临着供应偏紧的局面;

3)另外,据工商时报今年上半年报道,AMD已向台积电预订明、后两年5nm及3nm产能。3nm制程是继5nm之后的又一个全节点的新技术,于2021年试产,2022下半量产,单月产能约5.5万片,2023年将全面放量,单月将冲上10.5万片。除了AMD外,苹果、英特尔、英伟达、高通也预订了台积电的3nm产能;

 

3、传统节点制造芯片短缺,多家芯片厂计划提价

1)Tom Caulfield透露,当前半导体行业短缺的并不是使用最先进节点制造的芯片。相反,短缺的是使用通常被称为“传统节点”制造的芯片,即执行电源管理、连接显示器或实现无线连接等功能的芯片;

2)目前,芯片景气度持续高涨,此前,安森美、ST意法、赛灵思等多家芯片原厂均计划四季度涨价,本土展锐旗下的智能穿戴产品线也宣布涨价25%;11月2日,ADI中国表示,因成本上涨比如晶圆制造成本已经大幅上升,ADI计划从12月5日起对部分产品提价;

相关公司

 

(部分资料来自中信建投、投资者调研)

02
公社用户挖掘


充换电概念

用户:韭菜斌

 

1、对新能源车来说,充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充电桩充电,另一种是直接更换电池,换电相对充电而言可以大幅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且更加便捷,相对于充电桩选位布局,车位紧缺等情况,换电站能更好解决。

2、目前全国已累计建设充电站3.8万座,换电站449座,意味着一旦国家政策鼓励或推动,换电站将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此前《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基建的内容,各地代表和委员讨论审议后决定将“建设充电桩”扩展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这一举措被业界解读为政策风向的转向。

 

头戴显示器采用最新wifi规格

用户:清蒸韭菜

 

1、无线化为改善元宇宙使用者体验与推升硬体成长的关键,Meta在2021年VR装置出货量达900万部,最受欢迎的Oculus Quest系列均采用最新Wi-Fi规格以支援无线技术Oculus Air Link。

2、采用最新Wi-Fi规格是头戴显示器改善无线化体验的基本要求,2022年Meta、Apple与Sony的新款头戴显示器均配备Wi-Fi 6/6E。

3、Meta预计10年内元宇宙使用者将达10亿人,考虑到facebook并非独家供应商与换机需求,头戴显示器出货量将达数十亿,Wi-Fi供应链将显著受惠于此趋势。建议关注:卓胜微(射频前端)、泰晶科技(晶振)。

 

军队装备订购规定

用户:王小明

 

事件:据新华社报道,《军队装备订购规定》发布,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

1、《规定》按照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总原则,规范了军队装备订购工作的管理机制,军队装备采购将更加规范化,从而有力保障全军武器装备建设。

2、军方需求与市场的对接融合将得到加强,从而引导社会优质资源进入装备建设领域;军工产业将更加市场化,产业价值链有望重构,对于供给充足的货架式装备和配件,未来获利能力将大幅被压缩,而具有真正技术壁垒的核心赛道公司,长期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3、航空及导弹建议关注中航沈飞、中航西飞、航发动力、中航光电,中航机电;航天防务武器建议关注航天电器、鸿远电子等;电子元器件建议关注火炬电子、振华科技、宏达电子;高端原材料建议关注抚顺特钢、中航高科、三角防务等。


今日TIPS

今日最强风口军工,打不打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以史为鉴,无论如何都不应成为今日下跌的原因,这个锅军工也不背

 


研究市场不容易,退潮节点需牢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公社完整版置顶笔记


点击这里阅读原文


上一篇:该反弹了……

下一篇:知名基金经理逝世

关于我们   |   提交推广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5 微游资.  Powered by vyouzi.com   |   粤ICP备191246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