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人跟着做了,今天被按跌停板,肯定要有个交代。 1,去年9月以后,从新能源切换到超跌医药,有两个选择,长春高新和恒瑞医药,最后选了长春高新,个股选择的考量很简单:恒瑞医药的逆转在创新药,恒瑞的实力没话说,但是创新药的研发是出了名的难,参考百济神州,所以我认为创新药这条线确定性比较低;长春高新不存在创新药研发的问题,它在生长激素领域,全球领先,在中国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唯一的风险是集采。 2,集采,确实是风险,2018年国家宣布集采以后,中枪的医药企业,基本没有活口,理论上大家都会说,以价换量,能弥补企业损失。但事实上,动不动70%,甚至90%的杀价,最终杀的是行业成长空间,比如千亿市场被杀成百亿,百亿市场被杀成十亿,赚同样的钱,要卖曾经10倍以上的货,这个让很多人觉得,医药这个行业残了。 3,当年集采杀招出来以后,市场认为有两个方向不受影响: 第一个是医美,集采救死扶伤没问题,追求更好的医疗服务是个性选择,国家不会管,所以2020年到2021年初有一波医美行情,长春高新有类医美的属性,矮小症的概率是3%,其中大约只有2%的人去做治疗,问题不在这里,而是多数有条件的父母希望孩子长的更高,所以增量不在矮小症,而是恐矮症; 第二个是创新药及其衍生,比如曾经被包装成创新药龙头的恒瑞医药,再或者给创新药做服务的CRO企业,2018年集采政策出来以后,都走出了新高,医药基金们也多数都在这两个方向里面扎堆。 4,为啥今年年初医药基金很惨,因为这两条线都在杀估值,以前医药医疗股,市盈率的起步价是60倍,现在都在往30倍去杀。 5,生长激素的杀估值更早一点,去年7月份,广东联采的消息已经出来了,有些卖方机构死活不承认会集采,人家政策文件白纸黑字写着呢,方案本来在去年12月份出来,估计因为疫情,拖到了现在;有的卖方预测集采影响不大,因为生长激素这东西,药企都在院外扎堆,看技术,也看渠道,长春高新70%的销售都来自于院外,至于口服生长激素,成人生长激素,辅助生殖等等,都是附带利好,这些小分支,其实对长春高新这种一年赚30多亿的企业,影响不大,主要还是生长激素。 6,广东集采消息出来以后,机构们直接用脚投票,踩一波再说,去年7月份直接从400多直接杀到200多。 7,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来源于黑天鹅。所有人都没预料的风险事件,才会引发真正的恐慌,尤其是杀逻辑,比如教培政策直接按死一个行业。生长激素的黑天鹅事件在去年7月份,所有人都没想到,医美属性的生长激素居然会被集采。 8,所有人都已经看到的风险,你得琢磨是不是真的风险。风险与机会最大的差别在于,杀逻辑是风险,杀估值多数是机会。 价格表现都是大跌,但本质区分天差地别,杀逻辑杀的是希望,杀估值,杀的是傻瓜。举两个极端的案例,比如教培,政策直接一刀切按死,这是杀逻辑。 比较久远的案例,2008年以后,白酒惨的一塌糊涂,政策限制三公消费,白酒消费量到达历史顶峰,白酒经历了7年的低迷,随后在涨价逻辑大白马的推动下,一路牛到现在,期间的任何大跌都是机会,这是杀估值。 杀估值和杀逻辑的关键在于,行业本身的存在逻辑是否被证伪。 9,集采,并不是要杀死一个行业,有点像曾经的白酒,G端想把钱省下来搞共同富裕,所以杀逻辑的概率很低,更像是杀估值。 10,一个在全世界,保持了20多年技术领先优势,常年毛利在80%以上,净利在40%左右,中高端产品把国外医药巨头打的满地找牙,国内处于垄断地位,去年赚30亿,今年大概率赚40亿,现金流好的一塌糊涂,高管不断在回购,经历了众所周知的集采风险杀估值,现在市值不到1000亿,恕我眼拙,实在看不出贵在哪里。 以上分析,纯属屁股决定脑袋,20%的仓位被套10%,去年9月份开始抄底,没减仓,没做T降低成本,今天硬生生的吃了一个跌停板,不后悔。 |
上一篇:新赛道,横空出世!
下一篇:大跌!不怕!(手哥1.19)
炼金士 的最新文章:
原创2022-11-24
原创2022-11-23
原创2022-11-22
原创2022-11-21
原创2022-11-20
原创2022-11-18
原创2022-11-17
原创2022-11-16
原创2022-11-15
原创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