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研报社社长 游资研报社 2021-07-17 - 小 + 大
今日导读 一.碳交易:预期差真的不小! 二.氨纶:趋势股来了 三.研报金股:信号链的桥梁,供不应求,数据真夸张(芯海科技) 一.碳交易:预期差真的不小!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于7月上线,《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制度将逐步完善,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的目标。 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开发,新能源驶加速渗透,减碳技改、碳汇造林焕发生机。 全国碳市场对加速实现碳达峰中和,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 一是推动碳市场管控的高排放行业实现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的绿色低碳化,促进高排放行业率先达峰。 二是为碳减排释放价格信号,并提供经济激励机制,将资金引导至减排潜力大的行业企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前沿技术创新突破和高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银保监会提出,将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支持,挖掘绿色信贷资产。 三是通过构建全国碳市场抵消机制,促进增加林业碳汇,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保护补偿,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四是依托全国碳市场,为行业、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实现碳中和提供投融资渠道。 相关公司:森特股份、中钢国际。 二.氨纶:趋势股来了 高氨纶含量产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氨纶需求保持高增长势头,2020年下半年至今,我国下游纺织服装生产持续旺盛。 在氨纶需求量最大的服装领域中,运动服和休闲服的氨纶含量较高,高氨纶含量的运动服和休闲服市场规模增速以高于其他服装品种的速度增长。 我们预测,2021-2023年,全球和全国服装等领域氨纶需求量的自然增速分别为11%、10%、9%和16%、14%、13%。 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口罩和防护服的需求量边际增速放缓,预计2021-2023年,全球和全国氨纶需求量增速分别在10%、9%、8%和15%、13%、12%以上。随着高氨纶含量产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氨纶需求继续维持高增长势头。 我国是全球氨纶行业生产大国,目前我国氨纶有效产能89.4万吨,同比增速4.0%,近两年来供给增量有限。 目前氨纶40D主流价格为74000元、吨,较年初上涨94.74%,较2020年同期上涨159.65%,已经创下了近10年的价格新高。 据测算,目前氨纶价差已扩大至39000万元、吨,较年初扩大127.16%,较2020年同期扩大197.34%。 近期氨纶厂家货源仍较为紧张,氨纶行业开工8-9成左右,大厂装置多高开在9成至满开,然而行业库存仅2.24万吨(库存天数不足10天),处于近三年来的最低水平。 预计2021年底-2022年初新增产能在10万吨左右(产能增速约11%),对比氨纶需求增速(15%以上),待产能逐步投放后,氨纶供需错配格局将阶段性地逐渐演变为供需紧平衡状态。看好三季度旺季氨纶价格仍有望上涨,氨纶供需错配格局将持续整个2021年全年,2021年行业景气度内有望超预期。 自2021年3月以来,氨纶原料PTMEG价格高位小幅回落,纯MDI价格跌幅较大。2021年3月-6月,纯MDI价格由28750元、吨降至19750元、吨,2021年3月,用于生产氨纶的国产1800分子量PTMEG报价43000-45000元、吨,目前小幅下降至38000-40000元、吨。 本轮氨纶涨价除了成本推动、供给端阶段性无新增外,需求端持续超预期的增长也是本轮氨纶上涨的主要推手。 相关公司:新乡化纤、华峰化学 信号链的桥梁,供不应求,数据真夸张(芯海科技) 看点一:信号链的桥梁 MCU是MicroControlUnit(微控制器)的简称,又称单片机,在信号链中起核心处理作用,信号链是连接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是电子产品智能化、智慧化的基础。 MCU行业空间广阔,预计全球MCU市场空间将持续增长,2019年全球MCU市场规模达164亿美元,预计2023年将达到200亿美元。 全球MCU市场格局较为集中,微芯、意法半导体、瑞萨、TI、NXP、英飞凌等厂商占据80%以上市场份额,中国MCU市场约250亿元,国产MCU厂商合计市占率不足12%,主要集中在消费类市场,可拓展空间充足。 缺货导致国产MCU厂商导入节奏加速,在汽车、工业乃至消费类赛道,国产MCU认证节奏持续加快。 受益于行业高成长空间、低国产渗透率以及缺货带来的国产认证持续加速浪潮,国产MCU行业将持续维持高增长。 看点二:供不应求,数据真夸张 需求端来看,下游需求持续拉动行业增长汽车电气化提升、IoT加速渗透、家电智能变频化需求提升、可穿戴设备快速迭代、工控领域稳定增长持续拉动MCU行业快速成长。 以车用MCU为例,2020年-2023年全球市场复合增速为7.7%,至2023年预计市场空间81亿美金。 供给端来看,缺货仍在持续受到2020年疫情影响,MCU行业呈现出持续型缺货状况,英飞凌,NXP和ST等海外MCU大厂陆续出现价格上涨几倍至数十倍,交期拉长至50周以上等情况。 预计持续型缺货将至少持续到2021年年底至2022年一季度,后续随着明年晶圆厂持续性扩产,未来MCU行业缺货状况将持续缓解。 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国产MCU厂商持续追赶海外大厂海外MCU厂商持续领先,国产MCU厂商市占率较低,短期受益于缺货导致的加速替代,长期受益于提升空间充足。 目前可以看到公司周五强势涨停,同时成交回报内有机构买入,实际上我们认为该逻辑具有长期价值,同时也是芯片类核心受益的部分。 |
上一篇:改变思维!
下一篇:老婆睡了,才敢发出来!